如冬感寒不即病,伏藏于肌肤,至春夏时,其伏寒各随时气改变为温,为热者,因温暑将发,又受暴寒,故春变为温病。 发少阳汗连厥阴血者,厥竭而死。
止汗,下后心下痞满,气上冲头,身振摇而烦者,茯苓白术汤为要也。邪在心胸则宜吐,热结胃腑则宜下,不可拘也。
从乎中者,和解之。时减者,为里虚,当温之。
方其风寒初客皮毛之间,阴气乃盛,闭塞腠理,身中阳气已虚,不能御卫,遂有恶风恶寒之证见焉。水结胸证,加木通、灯心。
又有伤寒病至六七日以来,别无刑克证候,或昏沉冒昧,不知人事,六脉俱静,或至无脉,此欲正汗也,勿攻之。血气虚弱,不能周流于一身,于是正气为邪气所伏,故肢体顽麻不仁,厥如死尸,用桂麻各半汤;不愈者,补中益气汤入姜汁。